四成以上大学生认为“微”化导致阅读惰性

导语 不少年轻人在被问及“睡前及醒来的第一件事做什么”时,“刷微博,看微信”是他们的回答。

  日前,一份关于“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半数以上注册了微博,“微博控”即每天微博使用者占到25.15%。其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关注新闻热点,参与话题讨论,了解名人动态,发表个人观点。同时,新兴的微信平台已拥有3亿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交流日常生活、共享心灵鸡汤、转发新闻信息的“微信控”已经初步形成阵容。事实上,“微博控”加“微信控”的手机阅读,已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岁人均每日手机阅读时长为16.52分钟。2012年比2011年的13.53分钟增加了2.99分钟。在新兴阅读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在增加,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微平台:发布信息,发布态度

  一位“手机控”这样说:“早晨起床刷,上班得空刷,下班途中刷,回家继续刷——每天至少要刷3小时。”事实上,当下年轻人刷微博、玩微信,已经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凡有零散的时间,就习惯性地掏出手机。

  在这位“手机控“看来,微信的朋友圈就像客厅。大家沟通生活、交流琐事、传播八卦,甚是有趣;而微博则像文化广场,可以看到许多“生活在别处”的人的生活态度、观念理念。有专家说,一般看完一条微博用不到一分钟,这种随时随地的零碎阅读,无疑是最吸引年轻人之处。

  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获取便利”是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45.4%的人因为“方便随时随地阅读”而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26.9%的人选择数字阅读是因为“方便信息检索”。这两者均显示了“数字阅读的便捷性”。其次,31.1%的国民因为“信息量大”而选择数字阅读,26.0%的人因为“收费少甚至不付费”而选择数字阅读。以手机“微博或博客”为主要阅读内容的手机使用群体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的比例已超过两成。

  中作华文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刘方认为,大家喜欢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信息的传递更多元化,多效化——不仅能发布信息,也能发布态度。谁都可以主导事实的传递”。

  “没有界限,好玩”也是其被大家认可的原因。一位喜欢阅读纸质书的80后说:“刷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微博上有不少好玩的人。书、段子、新闻,我一般都不会放过。微博上也常有新闻的有趣‘歪解’。另外,我觉得这里有电视、报纸上看不到的真东西。”

  “微阅读”给“深阅读”带来障碍

  微博与微信朋友圈有不同的“读者”,他们的需求各异。

  记者注意到,网友Judy发布了一篇《我的微博整理记》的文章,其中提到微博的益处:“通过微博的信息,可以追踪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缺失的学术文献收集,也可在微博上得以实现。”对于不少“读者”而言,微博像是资料库,能随时阅取信息。

  微信朋友圈的用户则有另一种需求:“我只是想满足自己的八卦心理,因为朋友们常会更新状态——自己在做什么、在什么地方、与谁在一起。朋友圈就像是放大镜和望远镜,让我看到朋友的生活细节。”但这位“微信控”也表示,这种阅读基本是无效阅读。“往往满足好奇,与世界建立联系,舒解孤独感”。因此,有专家认为,微信朋友圈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编剧史航是微博拥趸。他说:“有的人放弃微博去玩微信朋友圈,我无法理解这种取舍。”“我也会在朋友圈中发照片,但是那里没人喜欢认真讨论和跟帖。那只是道早安、晚安的场域。”他发现,微信中看到的阅读内容,基本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顺口溜或者祈福文字、养生信息。“我必须自动略过。因为最重要的养生,不就是珍惜时间嘛”。

  微博、微信朋友圈带来阅读便利的同时,也有让人诟病之处。“对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不能完全信任,对于我感兴趣的新闻,我会再通过其他途径核实其真实性。”信奉纸质阅读的传统人士表示,“微阅读”其实给“深阅读”带来了障碍。

  刘方认为:“信息发布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会像媒体人一样遵守真实等准则,其发布的信息可能更鲜活,但是不够专业。”史航说:“微阅读中的信息不完整和不准确是肯定的。我就有很多次误信的经验。然后轻率表态,然后更正和致歉——对被我误导的朋友圈进行事实澄清。这正是‘修行’的过程。抢先发言,多是虚荣导致的急躁。”因此,有人认为,这正是当前“微阅读”的副作用之一。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